电影,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形式

来源:中国电影报道作者:时间:2021-05-31 15:13:57
  

\

 

  (一)

  2020年的1月开始,新冠病毒肆虐中国后,如同蓄意许久的暴徒在世界各地爆发。病毒肆虐下的人类祈祷生命的安康,祈祷生活的正常化。然而生活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

  动荡的世界,疯狂的病毒,衰退的经济,残酷的现实无疑都是当今世界的,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必须面对的主题。当6月10日,某影业集团总裁因疫情导致电影行业无法恢复正常化生活的时候,他在凌晨从楼上至楼下以垂直引力的方式结束了自己52岁的生命。

  第六代知名导演,贾樟柯在微博上转发了该导演逝世的相关内容,并配文:“行业之悲!”我们才发现电影院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剥离了。新冠病毒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妖魔,却改变了全球几十亿生命体的生活方式。

  电影,这种发展了一百多年的艺术形式。在百年后的世界里,却在一场看不见硝烟,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战争里成了人类是否控制了疫情的标志,成了投资电影业人们阶段性的噩梦,成了百姓生活精神的奢侈品。

  这奢侈品,不是能不能看到电影的艺术形式,而是能不能回到电影院里享受一场“电影”。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才是真正地看电影。正如,贾樟柯近日在文章中写道:“我盼望我们早日回到影院,肩并肩坐在一起,这是人类最美的姿态。”

  诚然,对于喜欢电影的人们来说。电影存在价值就是用观赏者的眼睛来看屏幕的人生,在动态的一帧桢画面里,将自己的精神思想与剧中的人物和场景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完整的对接起来。对接的过程是:观影。

  而和谁一起看电影,什么时候去看过电影,在哪里看的电影,这都是电影艺术之外的形式,这种形式却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或者说,观影人在观影之外的这些连续性的思想与行为,正是观影者自己本身的故事在进行着,在延续着,在缔造着未来的回忆……

  (二)

  我爱看电影,从幼年开始。从刚刚记事的三四岁开始,从父母单位那个偌大的能容纳1500多人的上下两层楼的大型国企内部影院里开始。父母单位是一个有五万余人的大型国企,影院是在厂门口进去不久,就是外部娱乐设施建设。往里面走就进入了俗称“二道门”的地方,那是禁区。那是进入企业工作区域的地方。而“二道门”的前面是全部是企业的生活配套建筑,幼儿园,电影院,体育馆一应俱全。

  电影院就在幼儿园的对面。当时那个幼儿园与市直属机关的幼儿园配套同等。幼年时,父母会从幼儿园里接我出来,晚上用企业发的电影券来换即将上映的电影,那些胶片电影全部是文化局里的电影登陆同步序列,甚至更早几天。

  那个80年代初的岁月,三十多年前的父亲自行车经常前面横梁上是我,后面是母亲。从幼儿园里接我后,看完电影回家。路途上会给我买香蕉吃,我依然能够记得电影院开场前门口的小商贩在卖一种用报纸包起来呈三角形的瓜子包。几毛钱一包。

  由于哥哥经常在奶奶家住,而读书好的姐姐,父母会让她一个人在家写作业,因为担心姐姐的学业。在父母眼里姐姐是能读清华的苗子。当然,我也不排除的确因为疼爱我。

  不管怎么说,多年后我依然觉得姐姐一个人在家写作业,没有和我们一起看电影,有点成年后的,并不是我过错的内疚感。这样的时光伴随我的幼年和童年……

  (三)

  1997年,周岁16岁的我。我读高中。为了深造书法专业。特意去学校办理了停课手续,母亲带我去无锡书法艺术专修学院进修书法理论课程,系统学习书法。

  每天晚上上完课,在学校食堂吃过饭。要么在书法教师和大家一起写书法,要么回宿舍和室友聊聊天。母亲住女学员宿舍和别的女性书画家一起说说话。

  学校附近有一个公园,有时候母亲也陪我一起出去走走,有一天吃过饭,母亲陪我去附近走走,正好路过那个公园。公园里一个空地上摆了很多小凳子。一个白色的大屏幕置于中央,很多附近居民还有很多小朋友叽叽喳喳都在那里闹。突然灯光黑下来,原来是放露天电影。

  我是平生第一次在现实中见露天电影,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我兴奋的快窒息的感觉。母亲哈哈大笑说,她小时候家附近,学校里就是在操场上放这种电影。母亲说,你找个小凳子坐下来看吧!

  那天晚上放的啥电影内容,我已经忘记了。我只记得那个公园里露天电影的感觉真好。春天的江南小城无锡的风吹过来,如同一双少女的手,绕过我的脖子,柔顺而舒适。

  至今,我没有再看过露天电影,也不知道哪里还有放这种露天电影的。我的记忆永远定格在香港回归祖国那年那个温暖的春天……

  (四)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从立体电影,到宽屏电影,到巨幅电影,从360度旋转影厅,到大连亚洲最大的4D电影院,从十几年前杭州西湖3D旅游片到良渚博物馆里的4D体验(良渚的4D是母亲请我去看的)从横店里5D的电影体验馆到广州塔上的空中影院(我广州的妹妹请我看的)体验,我对影院的体验越加新奇和强烈。

  而作为今天八十多岁高龄,同样是电影迷的父亲来说,他年轻的时候看电影都是在部队里。后来就是在企业里。他没有体验过4D的影片,年纪问题,影院也不给体验。他一直认为所有的电影院都应该是他当时的企业影院里那么大,至少能容纳1000人的。当我告诉他并非如此,现在的电影院都很小,小的只有几十个人时。他依然固执的不信:那还是电影院吗?

  而七十多的母亲到是比较前卫,60岁的时候还和姐姐去玩疯狂过山车。杭州的4D影片也是母亲先去看过后,又邀我去看了一次。那年我已29岁。

  ……

  (五)

  多年后,结婚生子。有了女儿。小区沿街有一个小商业综合体,上面有一个加盟连锁的华夏影城。年幼的女儿陪我去看电影。我时常一个人带她。可是带了几次就不在一起看了。有几个原因,一是我从没带她看过儿童片。而是我看的都是成年剧情片。她总是问我,爸爸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这个问题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也经常问父母。但是父母都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这是好的。这是坏的。我就希望好的活着,坏的死去。可如今作为成年人的我却不愿意这么简单的告诉女儿,剧中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因为我看懂了剧情里和现实中一样人性的复杂与善变。

  我却对女儿说,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女儿就会不解问我。那为什么他们在打架?我很无语。然后女儿就开始睡觉了。有好几次都在我怀里睡着了。后来大一点给女儿买单独座位,带女儿看过成人励志动画片,比如《斑马总动员》、《疯狂动物城》等,她也都看着看着睡着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还带她看了几次有点恐怖的影片。有一个古代战争片的镜头是杀人的特写,还有一次是《九层妖塔》把她吓的大叫,后来她拒绝我和去看电影。我也很难过,的确是我不好,不该带女儿看这么血腥恐怖的影片。

  于是,我就干脆恢复到自己的单身状态,一个人去看电影。那个华夏影城一个星期被我看两三次,一年被我扔进去不少钱。老板看我那么喜欢看电影,送我一张影院免费20场次的金卡。让我倍儿感动。

  电影院,曾是我除了旅游之外,娱乐的第二消费地。

  (六)

  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写影评。十几年前看电影写影评成了习惯。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后一个多月,美国迪尼斯以中国国宝制作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上映时,我在沈阳看过后。我有一种绝望与愤怒。我觉得中国的国宝被美国人“玩”了一把。

  随即写了一篇长约1.8万字,分为六个独立篇章长篇影评。这篇名为《熊猫的独立价值精神体系》发表在凤凰网和新浪里。引起了一些共鸣也有一些嘲讽。共鸣者说与我同感,嘲讽者说动画片不过是迪尼斯的一种艺术手法。云云。

  这篇文章,我其实只是从中国的国宝精神形象,国学,中医,书法,武术,中西方的媒体价值观,以及本人对中国电影业的失望与希望,对第六代导演青睐的阐述。文章中还特意说到贾樟柯的影片作品。一些小众型观众的剧情影片的解析。

  那段时间我也在写一些时评,最后多年我已经不写时评。看电影也懒得再写影评的时候。《功夫熊猫》已经出品了2和3系列。我没有再去看过。那只肥大蠢笨的熊猫就让它留在沈阳的时光里吧!

  我开始喜欢在网上搜集一些韩国和朝鲜的电影。一些几乎找不到种子的冷门电影。比如:有关朝鲜体制的影视,韩国的犯罪片。看得不亦乐乎。

  我几乎看完了能够搜寻到所有韩国犯罪片,那些罪犯缜密的思维,冷静的布局,残忍的手段,让你在这样紧张恐怖的镜头下,看到人性中魔鬼的一面在血淋淋的撕开美好的同时,如同吸食了海洛因一样(我并没有体验过)上瘾。

  因此,我并不赞同太多观看这些让你心灵压抑的影片,它会让人性善良萎缩,会激发内心的“恶”,会让人忘记美好的事物,只有残暴和恶毒。会感觉人的灵魂会随着影片一步步走向阴暗的地狱……

  (七)

  搜狐网站推出“影院记忆”活动。在活动声明中说:你还记得自己在电影院看的最后一场电影是什么吗?有体验过露天电影院吗?电影节都可以线上办了,那么电影院存在的意义还有哪些呢?关于电影院,想听一听你的故事与回忆。

  我在凌晨失眠的夜里想了一下。我的确很久没有去电影院看电影了。疫情开始至今没有去过电影院,这是社会安全问题。如果回溯到疫情之前,我想了一下自己最后一次电影是去年的12月份,我在汕头电影院看了一场有关学生暴力反思的电影《少年的你》。

  在此之前的一年多,我在广州的妹妹,也是我的书法学生。一个漂亮的90后女孩子,从2018年知道我喜欢看电影,或者说与她的爱好共同。她就请我去看电影,或者说带着我走遍了广州的所有的电影院。看完了每一部新上映的影片。

  我对她说,你是唯一请我看电影的女生,更是陪我看电影最多的女生。我曾喜欢一个人去听音乐会,一个人看电影很多年。谈恋爱时,和女友看电影,但是也不多。我一直喜欢一个人的感觉。遇到你之后,和你一起看电影突然感觉有一种两人看电影的感觉也很美好。

  她灿烂的笑容如花在南国的城市里绽放:“因为我是你妹妹呀!“我说,你的书法《木兰辞》写的很好,那我就和你说一个关于电影,关于回忆,关于和女孩子看电影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就从花木兰说起吧!

  “好啊!”她点头应声。

  (八)

  1998年的春天,我从书法艺专毕业后回到学校后,因为那时候没有书法专业大学,只有国画专业,但是必须要考篆刻。找不到老师。书法老师帮忙给我找了油画协会主席,开始学习西画了。

  那段时间,每天都在画室泡着画画。不料有一天在画室偶遇了比我小两届的,童年时在一起学书法的小师妹。我认识她是她二年级,我四年级。后来她不学书法了,没想到我读高二,她读初三。她中考完后暑假学画,我们在此相遇了。

  我和她中间也有很多年没见了。一个她从五年级到中三我就没见的女孩子,一下子发育成了美少女,亭亭玉立。在画室颇为夺目,青春期的男孩子都喜欢。很多男生都在搭讪。

  那时的我很内向。她唯独来找我,很多人奇怪。因为我是一个十分内向,一天也不说几句话的男孩子。后来他们知道我们从小就认识。大家都从我这里打听她的信息。她每天中午约我一起吃饭,一起吃饭后逛街。然后坐在一起画画。那年正好美国的第一部给成年人看的动画片《花木兰》在中国影院上市了。

  次日是周日,我可以去画室也可以不去。她说,你和你家人说我们去画室画画了。她买了两张电影票。约我看电影。那年我17岁。她15岁。我答应了!可是很害怕。

  现在男孩女孩孩子看电影很正常,可那个年代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宣布了:恋爱。那就是像传统观念挑战了。我心里狂跳。可我又答应了。次日,我还是没有勇气和家里人说我去画室画画。我干脆没出门。周一下午我们画室的学生聚在画室,大家都知道我放了那个美少女的鸽子。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没忘。后来,我就没和哪个女生看过几次电影。到今天,再看到成人动画片这个标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个可爱的小师妹(我们书法专业几个为正式拜师门的弟子)……

  ……

  (九)

  我说完了故事,她听完了故事。她沉重的告诉我:人生是不是就是电影?

  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无从回答。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是一部电影。我很喜欢自己的一个标志性头像,我给自己的签名就是:像电影一样记录生活。

  几天前饭后我和母亲说到那个影业集团的老板自杀的新闻,说到我们大学同学有几个在玩电影的朋友。我猜测如果疫情不散,电影院不能开放,电视剧可能会成为新一轮的增长值。母亲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电影业是聚集性活动。电视剧是私密性娱乐。电视剧兼容了声音和图像电影功能的艺术表达形式。疫情不退,电影业可能真的会萎缩。

  在一旁的女儿突然说:爸爸,我也喜欢看电影。不过不喜欢爸爸带我看恐怖片。我笑了,并承诺,以后电影院开门了,爸爸不会再带你看恐怖片了。

  今日,在搜狐里看到这个专题,内心激荡着生命的回响。是电影的声音,一个旁白在我生命的电影里娓娓道来:“如果说,一些关于电影往事刻在了生命里,那便是与电影相关的岁月融入了人们的血液里,流淌着,鲜活着。它依然记忆着那些曾经相伴的人。”

  我瞬间泪流满面。我是一个对人生情感难以忘怀的人。我知道很多人都刻在我生命里,就如同电影,在胶片时代是一帧桢的回忆,在数码时代,它却是如光的速度,在流逝……

  ——————————————(2020-06-22 06:12:17写于杭州)———————————

\

  作者:徐晔  80后商业运作人/资深媒体人/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艺术顾问

中国电影报道

上一篇:吉米速干洗地机高效去污自清洁,地面清洁与舒适家居的绝妙组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