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电影行业垂直网站70年代理发需要早早去排队,多以“革命头”为主,年轻人要想理个新潮的发型,女同志烫个新、奇、特的发型是渴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80年代喇叭裤、收音机风靡全城,理发馆门口也挂起了三色筒,馆内依旧熙熙攘攘,甚至男性烫发的人数比女性还多,理发馆内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聚集地;
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女性师傅成了主角,国营转变成为个人承包,新潮的理发馆越来越多,老式的理发馆内也贴起了新潮的港澳台明星图片;
2000年代大多理发馆都改为美容店,装修豪华、面积大、美发师、技师、助理等等服务众多,理发、美容、烫发、焗油等项目繁多,服务周到,美容美发是一种舒服与享受;
2010年后如今人们很难找到以前的那种理发馆了,美容美发店以全新、现代化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那些老式的剃头匠和理发师傅在岁月的烟尘中消失了。可发生在那年月理发的故事却留在了我们尘封的记忆之中。
十几平方的狭长屋子,几盏昏黄的吊灯;三张铁质的理发椅和几位最平凡的中国手艺人。理发馆内每天都在发生着如同程序般的故事,只有往来顾客的发型、穿戴和手艺人的只言片语在恒定的空间内刻上了流动的时间烙印。所谓“观一方天地,知世间沧桑”,小小理发馆内文化符号的跳动,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变。在这种巨变下所产生的社会矛盾,有的已经随老手艺人的离去而化解,而有的则成为新的文化符号,被历史所标注。
导演、编剧王祖梁介绍这部实验性电影短片时说,这是一部编年体,类似话剧的帷幕开合一样,一个长镜头一个年代,历史和生活是没有导演的,更没有人可以喊“卡”,不管你是多想停留或是多么奔忙都要遵循时间的轨迹。所以在开拍之前就进行了数天的排练,无数次的演员走位,摄影机走位,拍摄地又是在一间几平方的理发馆里,三面都是镜子,如何不穿帮,又能表现那个时代的特征,这是最难的!
导演王祖梁、摄影李予及演员在现场彩排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存在两种方案,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完成一镜到底,但是只要有一个年代没有顺利完成这部戏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制片人赵勇智选择了一套保底方案就是每个年代的分切拍摄,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量翻倍,最终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最后一个年代戏顺利完成后,这台大家伙也就完成了他的备用使命。
演员、摄制人员舞蹈室排练
饰演80年代胳膊脱臼小演员苏禾心排戏
时代是没有办法复制的,惊喜和困难交织在一起给他的参与者难以磨灭和忘怀的记忆,时代之间也在竞争着,生怕其他的时代把他代替,但是回头看看那确实是多虑了,没有人能走在他们前头,也不可能冲淡了印记。
80年代部分参演人员合影
主演张诚在刚接到这部短片,看完剧本后,第一感觉就是时间慢点再慢点,好像就是这部戏的初衷,对于近半个世纪理发馆的一个变化,正好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巨变的一个缩影,后来慢慢的觉得是在领略剧中角色人生风采,做好当下的自己的一种警示,心胸都开阔很多。
肖师傅饰演者张诚在拍摄现场
剧中孟老师饰演者栗克在拍摄现场
《理发馆》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形式,制片人赵勇智坦言现场参演人员及摄制人员达到近40人,每个年代一个镜头,现场如何把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
70年代参演演员及摄制人员合影
制片人赵勇智还说,拍摄这部短片之所以选择一镜到底,是因为中国的巨变犹如历史潮流不断前进,时代变迁无论好坏,没有重来的机会,只能顺应才能发展,思变才能做得更好。有些年轻朋友看了会觉得没有商业价值,但是碰巧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如果初衷就是商业的,那他还能经受的住时间的考验吗?
一排左四为当地国营理发馆理发师杨素兰
短片《理发馆》主创合影
短片《理发馆》末尾曲由青年音乐人王鹏着手创作,作词作曲《孤独的歌》。王鹏坦言,自己也在这部短片中饰演了70年代理发馆中的一个角色,但是当时并没有深刻理解这部戏的整体输出的概念,直到看到短片的一个初片剪辑效果,给了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时代在变,人在变,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谁在停留?谁在奔走?一见一回,时间为由!
中间为演员、原创音乐王鹏
歌曲《孤独的歌》
导演王祖梁坦言,电影短片《理发馆》因为跨越年代长久,空间设备受限等等客观原因拍摄制作存在一定的瑕疵,但剧组40多位演职人员没有一个人索要片酬,这份精神促使他完成这个心中的小目标。这帮影视人用自己的行动献给自己、献给坚守传承的老手艺人、献给祖国近半个世纪的巨变的一份可以留下的影像礼物。
在此代表剧组所有人员,向中国改革开发近半世纪致敬!
第八届“羊城印象”广州国际微电影大赛,《理发馆》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金奖”
入围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
第四届樱花电影节 影视新星
前往观看电影短片《理发馆》 https://www.xinpianchang.com/a10622669